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免费-偷偷做久久久久免费网站-日本无遮挡色又黄的视频-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

錢?曾(1629~1701)、張?英(1637~1708)、王士禛(1634~1711)、陳元龍(1652~1736)、查?升(1650~1707)、王鴻緒(1645~1723)、姜宸英(1628~1699)、韓?菼(1637~1704)、王?掞(1645~1728)、王?撰(1623~1709)、王?抃(1628~1702)、宋犖之子宋至(1656~1725)、吳偉業(yè)之子吳暻(1662~?)等題,禹之鼎(1647~1716)繪?為王翚作 石谷先生還山圖題詠卷

圖錄號: 229

估價RMB: 3,000,000-4,000,000

成交價RMB: 3,680,000(含傭金)

229
錢?曾(1629~1701)、張?英(1637~1708)、王士禛(1634~1711)、陳元龍(1652~1736)、查?升(1650~1707)、王鴻緒(1645~1723)、姜宸英(1628~1699)、韓?菼(1637~1704)、王?掞(1645~1728)、王?撰(1623~1709)、王?抃(1628~1702)、宋犖之子宋至(1656~1725)、吳偉業(yè)之子吳暻(1662~?)等題,禹之鼎(1647~1716)繪?為王翚作  石谷先生還山圖題詠卷
設色絹本?手卷
1698年作
款識:石谷先生還山圖。戊寅花朝前一日,廣陵禹之鼎敬繪。
鈐。河碇Γò祝?慎齋(朱)?慎齋(白)?醉酒(朱)?宜子孫(白)?必逢佳士亦寫真(白)
簽條:禹上吉寫石谷還山圖。濠叟楊沂孫書簽。鈐。鹤优c(朱)
鑒藏印:江陰陳式金寄舫鑒藏(朱)?寄舫(朱)?適園(白)?寄舫(朱)?
刻碑:1.禹之鼎《王石谷騎牛還山圖》拓片(同治邵士賢摹勒),常熟博物館藏。
2.騎牛還山圖碑,常熟虞山公園。
3.騎牛還山圖石刻,王石谷紀念館。
著錄:4. 《前塵夢影錄》下,[清]徐康撰,清光緒二十三年(1897)刻本。
5. 《漁洋山人精華錄》卷九,[清]王士禛撰,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)刻本。
6. 《江左十五子詩選》卷八、卷十,[清]宋犖輯,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)宛委堂刻本。
7. 《帶經(jīng)堂集》卷五十九蠶尾續(xù)詩五,[清]王士禛撰,清康熙五十年(1711)程哲七略書堂刻本。
8. 《清暉贈言》卷五,[清]徐永軒撰,清康熙五十三年(1714)刻本。
9. 《緯蕭草堂詩》卷三,[清]宋至著,清康熙六十一年(1722)刻本。
10. 《篤素堂詩集》卷四,[清]張英撰,清康熙刻本。
11. 《橫云山人集》卷十八,[清]王鴻緒撰,清康熙刻增修本。
12. 《蠶尾集》續(xù)集卷一,[清]王士禛撰,清康熙刻王漁洋遺書本。
13. 《文端集》巻三十三,[清]張英撰,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。
14. 《愛日堂詩》卷十一環(huán)召集五,[清]陳元龍撰,清乾隆元年(1736)刻本。
15. 《樗巢詩選》卷五,[清]李必恒撰,清嘉慶十四年(1809)半舫齋夏氏刻本。
16. 《常昭合志稿卷》卷三十二,[清]龐鴻文撰,清光緒三十年(1904)刊本。
17. 《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》吳大澄、翁同龢、 邵松年題跋,上海有正書局,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)。
18. 《西齋集》卷十一,[清]吳暻撰,民國二十三年(1934)鹽山劉氏皕印齋校刻本。
19. 《前塵夢影錄》P40,商務印書館,民國二十六年(1937)。

20. 《朵云》3集 禹之鼎年譜 P212,上海書畫出版社,1982年。

21. 《適園自娛草》卷二,[清]陳式金撰,民國三年(1914)刻本。

22. 《清初六大畫家—王石谷》P17,溫肇桐編,世界書局印行,1945年。

23. 《清畫家史詩》P66-67、101,中國書店,1990年。?

24. 《中國歷史大辭典·清史卷 上》P366,上海辭書出版社,1992年。

25. 《江陰歷史》P29,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2年。

26. 《常熟文史》第25輯P197,常熟市政協(xié)文史資料委員會編,1997年。

27. 《中國題畫詩大觀》P724,敦煌文藝出版社,1997年。

28. 《虞山》P110,古吳軒出版社 , 2001年。

29. 《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》P1021,上?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, 2005年。

30. 《中國美術家辭典》P229,遠方出版社 ,2006年。

31. 《王士禛全集·詩文集》蠶尾續(xù)詩集卷五P1295,[清]王士禛撰,齊魯書社,2007年。

32. 《吳漁山集箋注》P762-768,中華書局,2007年。(吳大澂、翁同龢、 邵松年題 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 跋)

33. 《王石谷年譜》P109,吉林人民出版社,2008年。

34. 《一代畫圣-王石谷紀念館》P99,上海文化出版社,2009年。

35. 《古畫觀止-中國古代人物畫鑒賞》P167,湖北美術出版社 , 2010年。

36. 《中國名畫家全集 古代卷 王翚 上》P22,河北教育出版社,2011年。

37. 《詞學圖錄》第4冊P1299,黃山書社,2011年。

38. 《中國古代宮廷畫院考略》P187,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,2011年。

39. 《張英全書·下》P205,安徽大學出版社 , 2013年。

40. 《北京畫院藏人物畫精品集》P352,廣西美術出版社,2014年。

41. 《江蘇歷代名人傳記叢書·王石谷》P183-196,江蘇人民出版社,2015年。

42. 《故宮博物院十年論文選2005-2014》P1403,故宮出版社,2015年。

43. 《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·張伯駒、潘素卷 中》P328,文津出版社,2015年。

44. 《明清人物肖像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P259,故宮出版社 , 2015年。

45. 《中國美術-圖文珍藏版》P250,汕頭大學出版社 , 2016年。

46. 《問津文庫·津沽文化研究集刊 王南村年譜》P283,天津古籍出版社,2017年。

47. 《張英年譜》P241,安徽人民出版社,2017年。

48. 《清代博古畫研究》P66,吉林人民出版社,2018年。

49. 《清畫家詩史》乙上、乙下,[清]李口之撰,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,2019年。

50. 《宜昌博物館館藏文物圖錄·書畫卷》P52,文物出版社,2019年。

51. 《幽居與雅集》P67,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,2019年。

52. 《中國文學圖像關系史·隋唐五代卷》P155,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,2020年。

53. 《陳文簡公遺文》P884,[清]陳元龍撰,浙江古籍出版社。

參閱:54.《山水清暉——王翚與清初正統(tǒng)派繪畫》P192-195,人民美術出版社,2019年!

說明:陳式金舊藏。楊沂孫題簽。禹之鼎、張英、陳元龍、查升、王士禛、張豫章、王掞、 王鴻緒、姜宸英、韓菼、張榕端、錢曾、侯開國、孫旸、高不騫、胡直方、周永年、吳暻、許徹、宋至、唐孫華、王撰、王抃、殷譽慶、曾倬、錢良擇、歸鴻、張尚瑗、陳逢午、杜詔、魏為圻、李必恒、歸煥、蔡方炳、黃玢、柯煜、吳士玉、馮景、張遠、徐陽、凌竹、曹三才等45位明末清初名家題跋。其中,韓菼為康熙十二年(1673)狀元。

禹之鼎為清康熙年間最具代表性的畫家,其藝術成就融合傳統(tǒng)技法與自出之新意,在人物、山水、花鳥等領域均卓有建樹。1699年,受徽州畫家介入版畫創(chuàng)作的影響,禹之鼎亦參與版畫相關創(chuàng)作?滴跞四昃幾氲摹痘罩莞尽房瘫局,即可見禹之鼎作中《閶門圖》。圖中,禹氏筆法流暢嫻熟,繪出徽地閶門真山真水之神姿。

本卷乃禹之鼎為王翚所繪制肖像,共有四十五位名士題跋,洋洋灑灑,盡數(shù)收錄于《清暉贈言》卷五之中,堪為一場交游酬倡的紙上雅集,對研究清初文化史、書畫史,以及江南社會與士人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。

康熙三十七年六月,應宋駿業(yè)之邀北上主筆《康熙南巡圖》已寓居京師數(shù)年的王翚,自水路南還,九月抵達了闊別的故鄉(xiāng)常熟。半年前的花朝日前夕,以寫真名動京城的禹之鼎應邀為之畫像,精心創(chuàng)作完成本卷《石谷先生還山圖》。

王翚自然也有宣揚自己聲名煊赫、載譽而歸之意,當然,也不能忽略他受到當時文苑生活的影響。清初之際,送別時的作圖、題贈已經(jīng)成為了文人交游的一種方式,抒發(fā)感情之外,更有借此鞏固、拓展個人文壇地位與聲望的目的。石谷借鑒這一方式,從而達到擴大聲譽、提升藝苑宗師形象的企望。

王翚發(fā)起的此次題畫活動,時間至少持續(xù)了兩年。原本僅是記錄一時盛況之舉,卻被石谷將請人題贈的時間延續(xù)到如此之長,即見其借此圖維持友情之心可謂細若毛發(fā)、持之以恒。地點從京城沿著南歸路線一直到故鄉(xiāng)常熟,題跋者皆是名臣俊彥,數(shù)量也蔚為壯觀,《清暉贈言》卷五中收錄《還山圖》題贈之作一百二十六首(附詩余二首),共計六十一人,本卷《還山圖》收錄有四十五位題詠者,或許是部分文人只是受到石谷之邀,寄贈詩文,并未見到原圖,無法親筆題贈。

石谷歸鄉(xiāng)之后,陸續(xù)邀請居鄉(xiāng)朋儕及附近的友人題寫詩文,題跋者中同籍者多達十余人,如錢謙益后人錢曾、吳偉業(yè)子吳暻,還有不少是太倉王氏晚輩,以及石谷的故鄉(xiāng)至交,如凌竹、孫旸、錢曾、張遠、錢良擇等,皆有題詩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常熟文化生態(tài),他們彼此有著或明或暗、或顯或隱的關系,或師友、或世交、或同門、或同行等,構建起一個由江南布衣與翰林文官、詩詞名家、地方名流等多種社會身份編織起來的藝文精英社群。

卷后有宋犖之子宋至贈詩題跋,宋犖與禹之鼎是熟識。宋犖曾請禹之鼎圖寫《牧仲先生像》、《綿津山人笠屐小像》,以及其向子宋至傳授詩文的《學詩圖》。禹之鼎也曾多次臨摹宋犖收藏名作,如本卷石谷所騎的牛的形象取自韓滉《五牛圖》,康熙年間宋犖正是《五牛圖》的收藏者。

又以其友人曹三才為例,康熙三十六年(1697),曹氏擬于四月還鄉(xiāng),特請王翚繪《春明折柳圖》、禹之鼎繪《故園櫻筍圖》、費而奇繪《野店聽鶯圖》,并遍請京師好友題詩,合為《送行圖》一冊,今人稱作《折柳送春圖并諸家題詠》冊。王翚返鄉(xiāng)后同樣請曹氏為《南歸圖》題詩,其情意不難想見。

自畫卷完成后,《還山圖》一直由王家世襲珍藏。道光末年,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在虞山旱北門大街肇建先祖忠壯公專祠、石谷公專祠,《還山圖》經(jīng)摹勒上石供奉于祠堂,進而被賦予了家族圖騰的意義。

咸豐四年(1854),陳式金歷八載歲月建成適園,被清代詩人金武詳稱為“澄江園林之勝”。適園全盛時期,收藏名人書畫碑帖達五百余種,據(jù)陳式金《適園自娛草》記載,陳氏延請匠師將其中三十八幅鐫刻于石,其中就包括《還山圖》。清代蘇州金石書畫家徐康在《前塵夢影錄》中也記載道:“《還山圖》手卷,在澄江陳以和(陳式金)家”。

至光緒十七(1891)年,晚清著名金石學家、書畫家吳大澄在《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》后題跋中談到:“向見江陰陳氏石刻禹鴻臚所畫《石谷先生騎牛還山圖》,一時名流題詠數(shù)十家,海內傳誦,稱為至寶,惜未得一見真跡為憾”,證實了至少1854年至1891年間,《還山圖》已流轉至陳式金適園。

[QIAN ZENG, ZHANG YING, WANG SHIZHEN, ZHA SHENG, ET AL.] YU ZHIDING  SHI GU RETURNING TO THE MOUNTAIN AND INSCRIPTIONS 

Ink and color on silk, hand scroll 

Dated 1698 

Literature (part): 4. Qian Chen Meng Ying Lu, vol. 2, 1897

?   5.  Yu Yang Shan Ren Jing Hua Lu, vol. 9, 1700 

Note: Titled by Yang Yisun. Inscribed by Yu Zhiding, Zhang Ying, Chen Yuanlong, Zha Sheng, Wang Shizhen, et al. 

Provenance: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Chen Shijin. 

畫心:68×40.5cm?題跋:690×40.5cm

RMB: 3,000,000-4,000,000

作者簡介:禹之鼎(1647~1716), 字尚吉,號慎齋,江蘇揚州人。康熙二十年(1681)供奉內廷。工人物、仕女著稱,亦能山水花鳥,尤工寫像。白描得李公麟法,為康熙第一名手。 

鑒藏者簡介:陳式金(1817~1867),字以和,號寄舫,室名古梅館、適園等,江蘇江陰(今屬無錫市)人。浙江候補同知,未赴。幼耿金石書畫,富收藏。擅山水,初法王蒙,后近吳歷。著有《適園自娛草》。

跋者簡介:

1. 張英(1637~1708),字敦復,又字夢敦,號樂圃,晚年更號圃翁,安徽桐城(今屬安慶市)人。名相張廷玉之父?滴醵辏1663)中舉,六年中進士,選庶吉士,以丁憂乞歸,期滿改授編修。康熙十二年(1673),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,累遷侍讀學士。康熙十六年(1677)奉旨入直南書房,以備顧問,開清代詞臣賜居禁城之先。官至文華殿大學士?滴鯐r即有“龍眠五才子”之目,詩文方面亦有成就。著《南巡扈從紀略》、《文端集》、《篤索堂詩文集》等。

2. 陳元龍(1652~1736),字廣陵,號乾齋,浙江海寧(今屬嘉興市)人?滴醵哪辏1685)榜眼,授編修,歷官詹事府詹事,翰林院掌院學士、吏部侍郎、廣西巡撫、工部尚書,雍正七年由額外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,加太子太傅銜,謚“文簡”,工書法。

3. 查升(1650~1707),字仲韋,號聲山、漢中、安蔬道人,浙江海寧(今屬嘉興市)人?滴醵吣辏1688)進士,改翰林院庶吉士,授編修。工詩詞,詩筆清麗,負詩名。善書法,得董其昌筆意,小楷尤精。時人稱查升書法、查慎行詩、朱白恒畫為“海寧三絕”。

4. 王士禛(1634~1711),字子真,號阮亭、漁洋山人、文游臺主人、詩亭逸老等,山東桓臺(今屬淄博市)人。王士祜弟,順治十五年(1658)進士,授揚州府推官,后遷禮部主事,歷充經(jīng)筵講官、國史副總裁,官至刑部尚書。其詩為一代宗匠,與朱彝尊并稱“朱王”,頗負盛名,門生甚多。善古文,兼工詞,亦工書法,擅行書、篆書,皆為詩名所掩,有《漁洋詩文集》等著述。 

5. 張豫章[清初],原名張翼,字寄庭,一字寄亭,號南帆、九峰散人,江南青浦(今上海青浦)人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探花,授翰林院編修?滴跞辏螘囃脊?滴跛氖荒辏魏幽相l(xiāng)試主考官。升為洗馬。同年,以官翰林院編修出任貴州學政。后任國子監(jiān)司業(yè),卒于任。 

6. 王掞(1645~1728),字藻儒、藻如,號顓庵,江蘇太倉(今屬蘇州市)人。王時敏第八子?滴蹙拍辏1670)進士,授編修?滴跛氖暧衫舨孔笫汤缮滩可袝。其間歷工部、兵部、禮部尚書,官至文淵閣大學士。工詩文、善書畫,著有《西田集》。

7. 王鴻緒(1645~1723),字季友,號儼齋,又號橫云山人,上海松江人。康熙十二年(1673)榜眼,授編修,官至戶部尚書。精鑒賞、醫(yī)學,富收藏。書學米、董。

8. 姜宸英(1628~1699),字西溟,號淇園、葦間、湛園居士,浙江慈溪(今屬寧波市)人。康熙三十六年(1697)進士,帝識其筆,特拔為探花,授編修,升至太仆寺少卿。工書法、精小楷,善畫山水,精鑒賞,與朱彝尊、嚴繩孫稱“三布衣”。

9. 韓菼(1637~1704),字符少,別字慕廬,江蘇長洲(今屬蘇州市)人?滴跏辏1673)狀元。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。通經(jīng)史,文章負盛名。曾領修《一統(tǒng)志》《平定朔謨方略》等書。卒謚文懿。有《有懷堂詩文稿》。

10. 張榕端[清初],字子大,一字樸園,磁州(今屬河北邯鄲)人。康熙十五年(1676)進士,授編修。視學江南,衡鑒精審,凡所識拔,皆能文之士。三十五年,奉命祭告,登泰山,歷東鎮(zhèn)、沂山、東海,往返凡四閱月。三十九年,以內閣學士預治河之役,凡四年,始召還。兼禮部侍郎。四十三年,致仕歸里。?

11. 錢曾(1629~1701),字遵王,號也是翁、貫花道人,別署篯后人,江蘇常熟(今屬蘇州市)人。錢裔肅第三子。以品學舉貢生,入清不仕。詩從族曾祖錢謙益學,為虞山詩派中堅。富藏書,得錢謙益絳云樓焚余古籍,筑述古堂貯藏,后又增辟藏書處也是園、莪匪樓。有《懷園小集》、《交蘆言怨集》等。

12. 侯開國[清初],初名榮,字大年,號鳳阿,嘉定(今上海)人。侯涵長子,后出嗣仲父洵。“疁城八子”之一。少負軼才,受業(yè)于陸元輔。監(jiān)貢生,嘗考授州判,不就。其學務博覽,詩文俱有名,且善畫。與清初眾名流有交往。著有《鳳阿集》兩冊等。

13. 孫旸(1626~1701),字寅仲,一字赤崖,號蔗庵,江蘇常熟人。順治六年(1649)結“同聲社”的骨干,十四年以科場案流放尚陽堡,二十年由兵部尚書捐金贖還。著有《蔗庵詩選》五卷,有《折柳詞》,又名《蔗庵詞》。

14. 高不騫(1678~1764),字槎客,一作查客,晚號小湖,江南華亭(今上海市)人。幼好學,不屑舉業(yè),親炙朱彝尊,與惠士奇、何焯等諸名士游。嗜古最深,為學長于考訂,詩專尚唐音。康熙南巡,召試稱旨,命獻詩及駢體文,帝悅其才華,命其供奉內庭,旋授翰林院待詔。著有《商榷集》、《羅裙草》等。

15. 胡直方[清初],字圓表,一字真吾,石門(今浙江桐鄉(xiāng))人。明遠子。歲貢生。官蘭溪教諭。輯《安定正學》、《承啟錄》等。

16. 周永年[清初],字修齋,常熟(今江蘇蘇州)人。善天文陰陽歷算。王時敏贈詩云:“已超象數(shù)盈虛外,小試經(jīng)綸燮理中。” 

17. 吳暻(1662~?),字符朗,江蘇太倉(今屬蘇州市)人。偉業(yè)子?滴醵吣辏1688年)進士,官兵科給事中。以詩畫世其家學,嘗蒙召入暢春苑命畫清溪書屋屏風,并奉勒與王原祁等纂輯《佩文齋書畫譜》。著《西齋集》。

18. 許徹[清初],初名嵎,字旸谷,后更名徹,更字蒯菽,號菽亭,一作叔子,江蘇常熟(今屬蘇州市)人。許山之子、許永之弟。亦工畫,寫梅得揚無咎法。工詩。著有《樵風集》。

19. 宋至(1656~1725),字山言,晚號方庵,河南商丘人。宋犖子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)進士,授編修?滴趿辏1721),任浙江提學使。工于詩詞,性嗜古,繼承其父遺風,藏書數(shù)萬卷。著有《緯蕭草堂集》三卷。

20. 唐孫華(1634~1723),字實君,別字東江,江蘇太倉(今屬蘇州市)人。少有文名,曾受徐乾學之招,參修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》?滴醵吣辏1688)進士?滴跞辏1694年),選陜西朝邑知縣,會召試稱旨,改授禮部主事,調吏部主事。后充浙江鄉(xiāng)試副考官。晚年寄情詩文。有《東江詩鈔》。

21. 王撰(1623~1709),字異公、大年,號隨庵、隨誾、隨老人、揖山居士、隨叟,太倉(今屬蘇州市)人。太學稟貢生,曾過繼給王時敏長兄。工詩書,為“婁東十子”之一。亦善畫,氣韻醇古。其畫近法王時敏,遠宗宋元諸家。是早期婁東派的重要傳人。著《三余集》、《揖山集》。

22. 王抃(1628~1702),原字清尹,鼎革后改字懌民,又字鶴尹,別號巢松,太倉(今屬蘇州市)人。崇禎十六年(1643),補博士弟子員。順治十一年(1654)為國子生。王時敏側室徐碩人出。工詩,亦為“婁東十子”之一。著《王巢松年譜》、《巢松集》等。間倚聲度曲,有雜劇《玉階怨》,傳奇《浩氣吟》等。 

23. 殷譽慶[清初],字彥來,號蘧齋,又號蘧門,華亭(今上海市)人,占籍江都。諸生。師事王士禎、曹寅。好學,詩才清麗,為王士禎所稱。性狂簡,落魄而死。

24. 曾倬(1648~1717),字漢瞻,號一川,常熟(今江蘇蘇州)人。康熙三十八年(1699)舉人。官候選知縣。其文以歸有光為宗。撰《習是堂文集》二卷,《自定義年譜》一卷,《常熟縣志》十卷。

25. 錢良擇(1645~1704后),字玉友,號木庵,常熟(今江蘇蘇州)人。錢陸燦族孫。因仕途不利,遂致力于詩。游歷甚廣,與馮班、查慎行、劉廷璣、惠周惕等人皆有交往。康熙間羈留京師,詩名頗盛。二十七年(1688)曾隨使蒙古,著《出塞紀略》。另有詩集《撫云集》和詩話《唐音審體》。

26. 歸鴻[清初],字于盤,一字既垣,江蘇常熟(今屬蘇州市)人。允肅從子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)進士。官南華知縣,仕至河南西華縣知縣。詩文書法俱工。

27. 張尚瑗(?~1701)字宏蘧,一字損持,吳江(今江蘇蘇州)人。清經(jīng)學家?滴醵吣辏1688)進士,改庶吉士,官江西興國知縣。初從朱鶴齡受學,研治《春秋》。所著《三傳折諸》,引據(jù)典核,考證詳明。又于先儒訓詁及經(jīng)師授受源流,頗有精研。

28. 陳逢午[清初],字方中,常熟(今屬蘇州市)人。陳祖范父。篤行好學,終日教子讀書,以立行為重,所著詩文甚富,兼工楷隸。精篆刻,有《離騷香奩印譜》。著有《方言》。

29. 杜詔(1666~1736),字紫綸,號云川,又稱豐樓先生,江蘇無錫人?滴跛氖哪辏1705)南巡,獻詩,特命供職內廷。五十一年(1712),賜進士,官庶吉士,逾年乞養(yǎng)歸,與高僧結九龍三逸社。與杜庭珠合編《唐詩叩彈集》。

30. 魏為圻[清初],字千里,嘉善魏氏,由來未詳,世居嘉善(今屬浙江嘉興)。為清初“柳洲詩派”詩人之一。

31. 李必恒[清初],字北岳,一字百藥,江蘇高郵人,廩生。多病耳聾。宋犖為蘇撫,見其詩,招入幕府,列為“江左十五子”之一,方欲以姓名薦達,已短命而死。有《三十六湖草堂集》。

32. 歸煥[清初],字蔚軒,江蘇常熟(今屬蘇州市)人。歸鴻父。清代官吏、學者。仕至文林郎。覃心著述,不下數(shù)十種。

33. 蔡方炳(1626~1709),字九霞,號息關,別號息關學者,江蘇蘇州府昆山縣(今屬蘇州市)人。長洲縣學生員,明末山西巡撫蔡懋德次子?滴跏四辏1679)舉博學鴻詞,以病辭。韜晦窮居,嘗繪著書圖一幅,名流題詠殆遍。好學不倦,尤留心政治性理。工詩文,兼善隸草。著有《恥存齋集》等。

34. 黃玢[清初],字憲尹,號怡谷,長洲(今屬蘇州市)人。工畫山水,著聲吳中。康熙三十二年(1693)為顧嗣立作秀野草堂圖卷,現(xiàn)藏上海圖書館。

35. 柯煜(1666~1736),字南陔,號丹丘生,浙江嘉善(今屬嘉興市)人。師事朱彝尊。康熙六十年(1721)進士,以磨勘黜名。雍正元年(1723)復成進士,官宜都(今屬湖北)知縣,改衢州(今屬浙江)府學教授。雍正十三年薦舉博學鴻詞,未及試,卒。出身詩詞名家,亦好詞學,有《小丹丘詞》等。

36. 吳士玉(1665~1733),字荊山,號臞庵。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。清代大臣。為諸生時,即以制義名天下。宋犖撫吳,延課其子弟?滴跛氖迥辏1706)成進士,入史館二十余年。官至左都御史,特旨許紫金城騎馬,進禮部尚書。以獎勵后進為己任,卒謚文敏。為“江左十五子”之一,著有《吹劍集》等。

37. 馮景(1652~1715),字山公,一字少渠,錢塘(今杭州)人。國子監(jiān)生。性嗜讀書,善屬文?滴跏吣辏1678),授經(jīng)于侍郎項景襄家。詔舉博學鴻儒,固辭不就。宋犖撫吳,聞其賢,以禮聘就幕府。犖內擢尚書,邀偕北上,以母老固辭歸里。嘗受知王士禎,湯斌嘆其文為不朽。著有《幸草》十二卷等。

38. 張遠(1648~1717),字超然,號無悶道人,福建侯官(今福州市)人。以濱海多難,政苛如虎,流亡道路,后僑寓江蘇常熟?滴跞四辏1699)舉人,官云南祿豐知縣,卒于滇中。詩文均為當時名流所激賞。有《無悶堂詩文集》。

39. 徐陽[清初],字觀復,江蘇常熟(今屬蘇州市)人。王翚弟子。工詩,王翚《清暉贈言》中有他多首贈詩。精篆刻,康熙二十六年(1687),輯自刻印成《鳳凰村印譜》一冊。

40. 凌竹[清初],字南樓,號此君,晚號平安老人,江蘇常熟(今屬蘇州市)人。王翚少時友人。善水墨花卉,以畫竹名。工篆刻,仿文三橋尤為神似。書學晉人,兼工填詞。

41. 曹三才[清初],字希文,號廉讓,又號半硯冷云,浙江海寧(今屬嘉興市)人。貢生,康熙三十八年(1699)舉人,官湖州教授。詞翰并工,著有《廉讓堂詩集》、《廉讓唱和集》、《半硯冷云集》。

題簽者簡介:楊沂孫(1812~1881),字泳春、詠春,號子與、觀濠居士,晚號濠叟,室名吉祥止止室,江蘇常熟(今屬蘇州市)人。道光二十三年(1843)舉人,官安徽鳳陽知府。少學于李兆洛,工篆隸,篆書名天下。

版權聲明

西泠拍賣網(wǎng)上刊載的所有內容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報導、圖片、聲音、錄像、圖表、標志、標識、廣告、商標、商號、域名、軟件、程序、版面設計、專欄目錄與名稱、內容分類標準以及為注冊用戶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,均受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》及適用之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、商標權、專利權及/或其它財產所有權法律的保護,為德信體育有限公司及/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。

未經(jīng)西泠拍賣網(wǎng)的明確書面特別授權,任何人不得變更、發(fā)行、播送、轉載、復制、重制、改動、散布、表演、展示或利用西泠拍賣網(wǎng)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西泠拍賣網(wǎng)所屬的服務器上作鏡像,否則以侵權論,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特別地,本網(wǎng)站所使用的所有軟件歸屬德信體育有限公司所有, 受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及國際版權公約法律保護。除經(jīng)本網(wǎng)站特別說明用作銷售或免費下載、使用等目的外,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復制、修改、經(jīng)銷、轉儲、發(fā)表、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嚴格禁止的。否則,本網(wǎng)站將依據(jù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》及相關法律追究經(jīng)濟賠償和其它侵權法律責任。

特別聲明

任何使用者將西泠拍賣網(wǎng)展示的拍品圖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業(yè)用途、非盈利、非廣告目的而純作個人消費時和用于商業(yè)、盈利、廣告性目的時,需征得西泠拍賣網(wǎng)及/或相關權利人的書面特別授權。應遵守著作權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(guī)定,不得侵犯西泠拍賣網(wǎng)及/或相關權利人的權利。